2025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最新排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全国排名第754位,仅次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贵州省内排行第18名,仅次于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全国师范类高校排名第102名,仅次于集宁师范学院。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1.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558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558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贵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师范 | 省属 |
2023 | 492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贵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师范 | 省属 |
2022 | 477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贵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师范 | 省属 |
2021 | 491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贵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师范 | 省属 |
2.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422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422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贵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师范 | 省属 |
2023 | 434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贵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师范 | 省属 |
2022 | 452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贵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师范 | 省属 |
2021 | 426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贵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师范 | 省属 |
在贵州省内高校排名中,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排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之上,仅次于贵阳康养职业大学,排第18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7 |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 | 医药 | 贵州 贵阳市 | 公办 | |
18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师范 | 贵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省属 | 公办 |
19 |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 师范 | 贵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公办 |
在师范类高校排行中,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仅次于集宁师范学院,排名第102位,排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之上。
师范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01 | 集宁师范学院 | 内蒙古 乌兰察布市 | 省属 | 公办 |
102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贵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省属 | 公办 |
103 |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 贵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公办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创建于2000年,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是贵州第一所升本的地方院校。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1年成为贵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获“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是贵州最早独立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新建本科高校,2018年高质量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验收;2014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并成为教育部20所转型发展案例院校之一,同时被贵州省教育厅确定为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及“贵州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2015年获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高校;2016年入选全国100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支持学校;2017年“高水平、有特色”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8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教育部19所人工智能学院项目本科院校;2020年获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2022年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高校。
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隶属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农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按照省教育厅“做特市州高校”的要求和部署,大力推进一流大学项目建设,做强做优特色专业。现有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特色(示范)专业,省级“金课”53门。近5年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1项,本科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824项,研究生获全国教学技能大赛奖30项。
学校在全省率先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创新U-G-S协同育人模式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成教师国培、省培3万余人;创建“校农结合”模式在全省教育系统推广应用,助推卡蒲毛南族整族脱贫;创建“校工结合”模式助推区域产业发展,获贵州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批示;2000余名师生助力近百个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