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疆科技学院最新排名:新疆科技学院全国排名第845位,仅次于福建商学院;新疆内排行第15名,仅次于新疆警察学院;全国财经类高校排名第51名,仅次于福建商学院。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新疆科技学院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新疆科技学院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1. 新疆科技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新疆科技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594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594 | 新疆科技学院 | 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财经 | 省属 |
2023 | 600 | 新疆科技学院 | 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财经 | 省属 |
2022 | 600 | 新疆科技学院 | 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财经 | 省属 |
2. 新疆科技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新疆科技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510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510 | 新疆科技学院 | 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财经 | 省属 |
2023 | 511 | 新疆科技学院 | 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财经 | 省属 |
2022 | 512 | 新疆科技学院 | 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财经 | 省属 |
2021 | 504 | 新疆科技学院 | 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财经 | 省属 |
在新疆内高校排名中,新疆科技学院排在新疆政法学院之上,仅次于新疆警察学院,排第15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4 | 新疆警察学院 | 政法 | 新疆 乌鲁木齐市 | 公办 | |
15 | 新疆科技学院 | 财经 | 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省属 | 公办 |
16 | 新疆政法学院 | 政法 | 新疆 | 省属 | 公办 |
在财经类高校排行中,新疆科技学院仅次于福建商学院,排名第51位。
财经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50 | 福建商学院 | 福建 福州市 | 省属 | 公办 |
51 | 新疆科技学院 | 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省属 | 公办 |
新疆科技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管理,坐落在素有“塞外明珠·山水梨城”之称的新疆巴州库尔勒市。学校坚持“特色、开放、包容、求实、创新”办学理念,紧贴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着力打造财经类、工科类、医学类“三大主干学科专业集群”,深化“优文科、扩工科、兴医科”建设,形成“工管结合、医管结合、医工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现已开设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程审计、医疗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税收学、电子商务、法学、新闻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纺织工程、轻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药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软件工程、医学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精细化工、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养老服务管理等29个本科专业(其中物联网工程、精细化工、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养老服务管理为2024年国家教育部审批通过的新设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等6个学科门类,拥有会计学、财务管理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电子商务运营实践》《旅游线路设计与实践》《组织行为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基于课程整合的急性肺水肿虚拟仿真实验》等6个省级一流课程。继续教育有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等9个专业。学校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现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所”“文化润疆研究中心”“功能纤维材料研究中心”“马兰精神教育与研究中心”等平台和中心,其中“新商科与产教融合研究中心”获批培育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数智化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康养专业集群实验教学中心”获批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设有会计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化工与纺织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基础教学研究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教学机构,设有17个党政管理及教辅机构。作为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联盟骨干单位,已与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等180余家单位广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高师生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