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高考65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大学(2025报考推荐)

志愿填报 / 知分上大学 2025-01-01 10:26:17

2025年河南新高考物理类655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物理类成绩在653分、654分、655分、656分、657分的河南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河南新高考65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大学(2025报考推荐)

一、河南高考65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河南物理类考生65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5所):中国人民大学(公办)、北京理工大学(单列专业)(公办)、同济大学(公办)、武汉大学(公办)、南开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河南物理类65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43所)

以下为2024年河南新高考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在655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655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省外院校

序号院校名称最低分/位次批次属性
1中国人民大学655 / 2955本一公办
2北京理工大学(单列专业)654 / 3120本一公办
3同济大学653 / 3287本一公办
4武汉大学652 / 3441本一公办
5南开大学651 / 3608本一公办
6华中科技大学650 / 3784本一公办
7国防科技大学649 / 3955本一公办
8西北工业大学649 / 3955本一公办
9中山大学647 / 4332本一公办
10同济大学(较高收费)646 / 4551本一公办

完整名单包含43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河南物理类65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引领性贡献,新中国的经济学、法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诸多学科由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创立并走向全国。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校主持构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经济学学科建设共同体”、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等平台,开设了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截至2024年1月,学校同61个国家和地区的312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参与了7所海外孔子学院建设。

2、同济大学

同济的100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100年;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602人,硕士研究生11477人,博士研究生8434人。另有国际学生4109人。拥有专任教师2815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8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8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8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37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5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7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97人次,“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优秀青年人才28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3、西北工业大学

学校办学资源富集,学科特色鲜明。现有学生37000余名,教职工4100余人,占地面积310余万平方米,设有航空、航天、航海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等25个学院和1个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拥有72个本科专业,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环境学/生态学和农业科学11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3个学科进入前1‰,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械、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人文社科学科群和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加快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在鼓励专注教书育人、潜心研究学问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瞄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发展机遇,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发起成立了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推进“翱翔小镇”“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瞄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战略,与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推进北京、宁波、深圳、重庆等异地创新机构的建设。学校以“三项改革”牵引科技成果转化,获批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依托优势学科创新成果培育的铂力特、鑫垚股份、华秦科技、爱生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增材制造、陶瓷基复合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源头,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