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新高考595分历史类能上什么样的大学(2025报考推荐)

志愿填报 / 知分上大学 2025-01-06 16:50:53

2025年陕西新高考历史类595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历史类成绩在593分、594分、595分、596分、597分的陕西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陕西新高考595分历史类能上什么样的大学(2025报考推荐)

一、陕西高考595分(历史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陕西历史类考生59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7所):西安交通大学(国家专项)(公办)、西北工业大学(公办)、中国政法大学(公办)、中山大学(国家专项)(公办)、北京理工大学(公办)、天津大学(公办)、四川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陕西历史类59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41所)

以下为2024年陕西新高考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95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595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1、省内院校

序号院校名称最低分/位次批次属性
1西安交通大学(国家专项)582 / 1114本一公办
2西北工业大学582 / 1129本一公办

2、省外院校

序号院校名称最低分/位次批次属性
1中国政法大学598 / 603本一公办
2中山大学(国家专项)595 / 678本一公办
3北京理工大学594 / 689本一公办
4天津大学594 / 720本一公办
5四川大学593 / 749本一公办
6哈尔滨工业大学591 / 799本一公办
7重庆大学590 / 835本一公办
8华东政法大学590 / 818本一公办
9上海财经大学(国家专项)589 / 854本一公办
10中南大学589 / 867本一公办

完整名单包含41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陕西历史类59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现有学生18442人,其中内地本科生9630人,内地研究生8053人,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759人;专任教师1058人,其中高级职称718人,博士生导师320人、硕士生导师884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比达87.7%。

2、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办于1929年,提出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愿景,到20世纪40年代发展成为文理工商法医各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恢复调整和改革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1998年获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原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不懈奋进。

始终坚持“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深化拓展校地合作,南京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高端研发机构落地生根。牵头研制的月面微型生态圈在月球上种植出第一片绿叶,完成人类首次月面生物生长培育实验。成立了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高校董事会,大学科技园获认定为全国首批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积极推进对口支援高校和县中托管帮扶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定点扶贫和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助力云南省绿春县和重庆巫山竹贤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附属医院优势,在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领域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3、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随着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设国立东南大学计划的实施,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

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组织力、坚韧力的卓越财经人才;探索真理,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匡时济民,参与公共服务,引领社会发展;传承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兼容并蓄,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