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高考590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成绩在588分、589分、590分、591分、592分的北京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2025年北京考生590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10所):中央美术学院(公办)、北京工业大学(公办)、北京化工大学(公办)、北京电影学院(公办)、中国传媒大学(公办)、南京师范大学(公办)、辽宁大学(公办)、重庆医科大学(公办)、徐州医科大学(公办)、湖南师范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以下为2024年北京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90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590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1、省内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中央美术学院 | 593 / 12095 | 本科 | 公办 |
2 | 北京工业大学 | 592 / 12263 | 本科 | 公办 |
3 | 北京化工大学 | 590 / 12614 | 本科 | 公办 |
4 | 北京电影学院 | 588 / 12980 | 本科 | 公办 |
5 | 中国传媒大学 | 585 / 13610 | 本科 | 公办 |
2、省外院校
序号 | 院校名称 | 最低分/位次 | 批次 | 属性 |
---|---|---|---|---|
1 | 南京师范大学 | 593 / 12095 | 本科 | 公办 |
2 | 辽宁大学 | 593 / 12095 | 本科 | 公办 |
3 | 重庆医科大学 | 593 / 12095 | 本科 | 公办 |
4 | 徐州医科大学 | 593 / 12095 | 本科 | 公办 |
5 | 湖南师范大学 | 592 / 12263 | 本科 | 公办 |
6 | 合肥工业大学 | 591 / 12433 | 本科 | 公办 |
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590 / 12614 | 本科 | 公办 |
8 | 江南大学 | 587 / 13194 | 本科 | 公办 |
9 | 东北师范大学 | 587 / 13194 | 本科 | 公办 |
10 | 河海大学 | 585 / 13610 | 本科 | 公办 |
完整名单包含172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1、重庆医科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2015年成为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现有附属医院14所。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儿童医院近10年连续入选复旦版“全国医院综合排行榜”百强。直属附属医院获批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各1个,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4个。现有编制床位近20000张,年门诊量近1546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66万人次。
2、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占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600人,专任教师23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1人,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52人次,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8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等36人、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人选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8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人选60人、“芙蓉教学名师”3人、湖南省重点引才计划人选35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76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37人、湖南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专家”2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16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人选40人,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28人。
3、合肥工业大学
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千人一名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成效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持续广泛追踪报道。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学校高质量完成了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顺利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其中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安徽省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平台70余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