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全国排名(2025-2022最新排名)

院校 / 大学排名 2024-12-05 12:41:38

2025年,厦门大学最新排名:厦门大学全国排名第24位,仅次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福建省内排行第1名;全国综合类高校排名第19名,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

厦门大学全国排名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厦门大学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厦门大学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厦门大学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厦门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厦门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24位。

年份排名院校所在地类型办学层次
202424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202324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202226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202126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2. 厦门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厦门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19位。

年份排名院校所在地类型办学层次
202419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202320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202221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202120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3. 厦门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QS版)

按QS中国大学排行榜看,厦门大学2025年全国排名第20位。

年份排名院校所在地类型办学层次
202520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202422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202322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202222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4. 厦门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U.S.News版)

按USNews中国大学排行榜看,厦门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21位。

年份排名院校所在地类型办学层次
202321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202221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202118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综合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二:厦门大学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福建省内高校排名中,厦门大学排在福州大学之上,排第1位。

省内排名院校名称类型所在地级别性质
1厦门大学综合福建 厦门市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公办
2福州大学理工福建 福州市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公办

三:厦门大学在综合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综合类高校排行中,厦门大学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19位,排在中南大学之上。

综合类排名院校名称所在地级别性质
18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海淀区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五院四系,省部共建,101计划公办
19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市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公办
20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市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公办

四:厦门大学简介

学校发挥“侨、台、特、海”区位优势,彰显“海峡、海丝、海洋”办学特色,先后进入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建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设有6个学部、34个学院(直属系、直属中心)和17个研究院,形成了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设有36个博士后流动站。2022年,学校入选国家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化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统计学、教育学共6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全国新一轮学科评估中,高峰学科、优势学科数量实现倍增,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近3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74%。共有两院院士35人(含双聘18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4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56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79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223人次;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世家、全国杰出教学奖等一批师德典范。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建校以来,已先后为国家输送了50多万名优秀人才。现有在校学生4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9000余人、博士研究生5700余人。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优秀原则和创新实践研究典型案例”,是中国也是东亚地区唯一入选高校。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22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8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1个专业(1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2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现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教育部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46名教师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