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健康医学院最新排名:上海健康医学院全国排名第654位,仅次于中华女子学院;上海市内排行第30名,仅次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全国医药类高校排名第70名,仅次于成都医学院。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上海健康医学院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上海健康医学院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1. 上海健康医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上海健康医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452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452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上海 浦东新区 | 医药 | 省属 |
2023 | 466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上海 浦东新区 | 医药 | 省属 |
2022 | 507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上海 浦东新区 | 医药 | 省属 |
2. 上海健康医学院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上海健康医学院2024年全国排名第453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453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上海 浦东新区 | 医药 | 省属 |
2023 | 466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上海 浦东新区 | 医药 | 省属 |
2022 | 464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上海 浦东新区 | 医药 | 省属 |
2021 | 426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上海 浦东新区 | 医药 | 省属 |
在上海市内高校排名中,上海健康医学院排在上海商学院之上,仅次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排第30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29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理工 | 上海 浦东新区 | 省属 | 公办 |
30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医药 | 上海 浦东新区 | 省属 | 公办 |
31 | 上海商学院 | 财经 | 上海 奉贤区 | 省属 | 公办 |
在医药类高校排行中,上海健康医学院仅次于成都医学院,排名第70位,排在右江民族医学院之上。
医药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69 | 成都医学院 | 四川 成都市 | 省属,研究生院 | 公办 |
70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上海 浦东新区 | 省属 | 公办 |
71 | 右江民族医学院 | 广西 百色市 | 省属 | 公办 |
学校地处浦东张江科学城国际医学园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万余人。学校秉承73年办学历史,坚持“健康促进的使者,白衣天使的摇篮”和“医疗器械工程师的黄埔军校”的历史传承,践行“实践+人文”DNA双螺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突出全科医学特色的早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有温度、多维度’能力培养体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创设“中国系列”之“人民健康”课程体系,推动健康教育与思政教学工作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心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行业引领潜质的人类健康促进者。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持续位居全市高校前列,专业对口率高、稳定性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市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4个、市级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1个、市级“新工科”专业建设项目2个。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上海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8项、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96项。学校教师担任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8本,国家部委规划教材25本,上海市规划教材5本,特色教材85本。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市级教学成果奖16项。2023年学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护理学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学校拥有附属崇明医院、周浦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4所直属附属医院,奉贤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2家附属医院,泥城、大团、嘉定镇、马陆、合庆、长白、延吉、川北、华新、金泽、梅陇、新虹、朱泾等30家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覆盖上海市13个区的“上海健康医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联盟”,现有成员单位72家;与瑞金医院、中山医院、新华医院等多所三甲医院开展合作订单班,并与数百家高水平医疗服务机构、医疗器械企业和检测单位保持全方位紧密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法国、芬兰、日本、英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