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聊城大学最新排名:聊城大学全国排名第314位,仅次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山东省内排行第20名,仅次于山东建筑大学;全国综合类高校排名第87名,仅次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聊城大学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聊城大学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1. 聊城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聊城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239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239 | 聊城大学 | 山东 聊城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023 | 239 | 聊城大学 | 山东 聊城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022 | 244 | 聊城大学 | 山东 聊城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021 | 237 | 聊城大学 | 山东 聊城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 聊城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聊城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240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4 | 240 | 聊城大学 | 山东 聊城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023 | 254 | 聊城大学 | 山东 聊城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022 | 250 | 聊城大学 | 山东 聊城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021 | 244 | 聊城大学 | 山东 聊城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3. 聊城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U.S.News版)
按USNews中国大学排行榜看,聊城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190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2023 | 190 | 聊城大学 | 山东 聊城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2022 | 197 | 聊城大学 | 山东 聊城市 | 综合 | 省属,保研 |
在山东省内高校排名中,聊城大学排在鲁东大学之上,仅次于山东建筑大学,排第20位。
省内排名 | 院校名称 | 类型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19 | 山东建筑大学 | 理工 | 山东 济南市 | 省重点,保研 | 公办 |
20 | 聊城大学 | 综合 | 山东 聊城市 | 省属,保研 | 公办 |
21 | 鲁东大学 | 综合 | 山东 烟台市 | 省属,研究生院 | 公办 |
在综合类高校排行中,聊城大学仅次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排名第87位,排在嘉兴大学之上。
综合类排名 | 院校名称 | 所在地 | 级别 | 性质 |
---|---|---|---|---|
86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 广东 珠海市 | 港澳/其他 | |
87 | 聊城大学 | 山东 聊城市 | 省属,保研 | 公办 |
88 | 嘉兴大学 | 浙江 嘉兴市 | 省属 | 公办 |
聊城大学坐落于享有“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学校前身是1974年11月建立的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1981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更名为聊城大学,是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和推免单位、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与海内外诸多高校合作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半个世纪以来,学校秉承“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3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学校现设24个学院,9个研究院所,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5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交叉学科等13大学科门类。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与俄美波意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包括师生交流、联合科研、合作办学、博士联培、海外办学等在内的160多个项目,目前有30多个国家的外籍师生在校工作或学习。在约旦和萨摩亚共建有2所孔子学院,受教育部委托先后在萨摩亚、汤加两国开展教育援外项目。学校建有省部级以上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和“北冰洋研究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点新型智库;与国外高校和单位共建了“中俄数学联合研究中心”“知识工程与术语学中法联合研究中心”等10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