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学期来了!紧张的期末考试结束后,同学们终于开启了翘首以盼的暑假。但对于不少同学来说,迎面而来的却是新学期——夏季学期。
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探索和试行学期制改革。传统的春秋两学制已不能满足部分高校的教学需要,三学期制以其独有的优势受到诸多高校的青睐。
高校拥有自主调整假期和学期的权利。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已纷纷制定第三学期实施方案。
实行学期制改革的部分高校名单 | |
北京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南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海南大学 | 河南大学 |
湖南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华侨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暨南大学 | 江南大学 |
南昌大学 | 南方科技大学 |
南京大学 | 南开大学 |
青岛大学 | 清华大学 |
厦门大学 | 山东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大学 |
上海海事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武汉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西湖大学 | 西南大学 |
浙江财经大学 | 浙江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注:1.以上资料是根据学校官方网站公开信息手动整理和不完全统计。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官方发布为准。 2.表中“学期制改革”包括高校开办“第三学期”、暑期学校等。 |
一年两学期,中间寒暑假,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为什么要改呢?
有研究表明,两学期制教学模式对我国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超长的学习时间导致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疲惫,不利于保持思维活跃度和敏感性;教学时间的冗长导致部分教师落入重复教学的窠臼,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由于国外高校很多是三学期制甚至四学期制,中外高校双方合作交流时间对接困难,不利于高校开放性办学。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改变传统两学期教学时间长、假期也长的情况,增强教与学的灵活性与自主性,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国内众多高校开始酝酿改革传统的学期设置,开始实行三学期制甚至四学期制教学。
目前,我国实行三学期制的高校较多使用的是“两长一短”模式,即把春秋两季的长学期缩短,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短学期(也称小学期),每学年的总教学保持周数40周左右基本不变,寒暑假总时长基本不变。三学期的设置,能够通过缩短教学周期,增加学期数量,来减轻由于学期过长带来的疲劳,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保持思维活跃度和敏感度,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发展的空间。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长短学期分阶段分类型开展教学工作。长学期主要设置专业课程,短学期主要开设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实践课程、国际课程等。具体到高校,不同高校的“小学期”课程设置、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充满了个性化特色。
夏季学期较短的学习时长、精心的课程安排,要求着学校更加合理地调度和分配教学资源。利用好夏季学期,能够帮助学生们巩固薄弱的基础,个性化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辽宁高考人数2024年多少人(2021-2023年历年人数)
安徽高考人数2024年多少人(2021-2023年历年人数)
江西高考人数2024年多少人(2021-2023年历年人数)
浙江高考人数2024年多少人(2021-2023年历年人数)
黑龙江高考人数2024年多少人(2021-2023年历年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