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在河南招生计划表2024年:招生专业、招生人数

招生 / 招生计划 2024-12-16 12:37:18

2024年福州大学在河南招生吗?今年福州大学在河南招生专业有哪些?每个专业计划招生人数是多少?以下为赶考猫整理的福州大学各专业2024年在河南招生计划表,欢迎参考!

福州大学在河南招生计划表2024年:招生专业、招生人数

2024年福州大学最新招生计划已经公布,今年是面向河南招生的!2024年福州大学在河南一共招生27个专业,共计划录取117人。

一、福州大学2024年在河南招生计划

1、理科:电子信息工程(计划数11人)、生物工程(计划数6人)、物流管理(计划数9人)、资源勘查工程(计划数5人)、采矿工程(计划数4人)等一共24个专业,共计划招收107人。

2、文科:金融学(计划数3人)、法学(计划数4人)、日语(计划数3人)等一共3个专业,共计划招收10人。

具体招生计划如下,或者查询赶考猫AI高考志愿助手

二、2024福州大学在河南招生计划表(最新)

以下招生计划表包含:招生专业、招生人数、选科要求等,实际录取人数以及录取分数线,请以福州大学官网发布的最终招生情况为准!

招生省份科目批次招生专业计划人数
河南理科本一批电子信息工程(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办学地点:泉州市晋江校区;单列专业.闽台合作4+0.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9
河南理科本一批生物工程(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办学地点:泉州市晋江校区;单列专业.闽台合作4+0.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6
河南理科本一批物流管理(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办学地点:泉州市晋江校区;单列专业.闽台合作4+0.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9
河南理科本一批资源勘查工程(单列专业.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5
河南理科本一批采矿工程(单列专业.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4
河南理科本一批矿物加工工程(单列专业.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5
河南理科本一批化学(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3
河南理科本一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3
河南理科本一批车辆工程(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3
河南理科本一批材料科学与工程(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4
河南理科本一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4
河南理科本一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4
河南理科本一批信息安全(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4
河南理科本一批数字媒体技术(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5
河南理科本一批土木工程(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4
河南理科本一批智能建造(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4
河南理科本一批化学工程与工艺(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3
河南理科本一批地质工程(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3
河南理科本一批油气储运工程(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3
河南理科本一批生物医学工程(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4
河南理科本一批城乡规划(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4
河南理科本一批电子商务(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4
河南理科本一批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合作方: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单列专业.中爱合作4+0、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2
河南理科本一批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合作方: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单列专业.中爱合作4+0、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3
河南理科本一批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合作方: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单列专业.中爱合作4+0、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2
河南理科本一批数字媒体技术(中外合作办学)(合作方: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单列专业.中爱合作4+0、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3
河南文科本一批金融学(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3
河南文科本一批法学(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4
河南文科本一批日语(第一学年在福州市铜盘校区培养、专业体检要求详见招生章程)3
赶考猫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三、福州大学简介

福州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3306人,其中专任教师231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29人次(84人)、省级人才812人次(610人)。在高层次人才(团队)中,拥有院士15人(含特聘讲席教授1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3人(含青年项目4人),国家级高层次引进人才22人(含青年项目18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0人(含青年项目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获得者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8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国家海外博士后专项支持计划2人。1支团队入选“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2支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支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学院入选国家“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3个学院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1个学院入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