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排名前十名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排名第1)、上海体育学院(排名第2)、华东师范大学(排名第3)、天津体育学院(排名第4)、福建师范大学(排名第5)、武汉体育学院(排名第6)、华南师范大学(排名第7)、成都体育学院(排名第8)、清华大学(排名第9)、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10)。
全国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大学都有哪些?比较好的学校有哪些?具体排行如何?以下是根据赶考猫志愿填报平台大数据整理出的:2024年全国所有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大学排名一览表,欢迎考生和家长志愿填报参考!
全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2024最新榜单)
排名 | 院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专业排名等级 |
---|---|---|---|
1 | 北京体育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A+ |
2 | 上海体育学院 | 运动人体科学 | A+ |
3 | 华东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A+ |
4 | 天津体育学院 | 运动人体科学 | A- |
5 | 福建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A- |
6 | 武汉体育学院 | 运动人体科学 | A- |
7 | 华南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A- |
8 | 成都体育学院 | 运动人体科学 | A- |
9 | 清华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10 | 北京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11 | 首都体育学院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12 | 沈阳体育学院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13 | 苏州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14 | 浙江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15 | 华中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16 | 山西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17 | 东北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18 | 吉林体育学院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19 | 南京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20 | 曲阜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21 | 湖南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22 | 广州体育学院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23 | 西安体育学院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24 | 河北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25 | 辽宁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26 | 南京体育学院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27 | 山东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28 | 山东体育学院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29 | 河南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30 | 陕西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31 | 宁波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B- |
32 | 山西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33 | 浙江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34 | 安徽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35 | 江西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36 | 郑州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37 | 广西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38 | 云南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39 | 西北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40 | 新疆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41 | 扬州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42 | 河南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43 | 湖北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44 | 吉首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45 | 深圳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46 | 西南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47 | 沈阳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48 | 吉林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49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50 | 同济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51 | 上海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52 | 江苏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53 | 杭州师范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54 | 集美大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C- |
更多专业数据请查看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简介:
运动人体科学将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涉及运动学、生物学、养生学、医学等学科,在运动训练基地、运动保健康复中心等进行运动健身与营养指导、运动员身体机能诊断与评价、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以及保健推拿等。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就业方向:
该专业的就业率不很乐观。主要是因为目前人们对其了解认识都还不够,但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全民健身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一大主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更加关注,因此本专业就业面宽泛,主要在医疗康复部门、体育科研机构、各级运动队、体育健身俱乐部以及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健身技能指导与科学健身咨询、体质测评及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