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排名(2025-2022全国最新排名)

院校 / 大学排名 2025-03-07 10:33:23

2025年,安徽大学最新排名:安徽大学全国排名第124位,仅次于燕山大学;安徽省内排行第3名,仅次于合肥工业大学;全国综合类高校排名第46名,仅次于燕山大学。

安徽大学排名(全国最新排名)

高校排名是多方面的,安徽大学实力究竟如何?在全国排名第几位?属于什么档次?

不同的机构,评估的标准和结果不同,以下为“软科”、“校友会”、“Qs”、“U.S.News”等各知名高等教育评级机构发布的:安徽大学历年排名榜,仅供参考!

一:安徽大学全国排行榜一览表(近三年)

1. 安徽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安徽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95位。

年份排名院校所在地类型办学层次
202495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市综合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3104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市综合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295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市综合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190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市综合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 安徽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安徽大学2025年全国排名第86位。

年份排名院校所在地类型办学层次
202586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市综合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482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市综合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387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市综合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284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市综合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186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市综合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3. 安徽大学全国排名历年表(U.S.News版)

按USNews中国大学排行榜看,安徽大学2023年全国排名第136位。

年份排名院校所在地类型办学层次
2023136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市综合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2128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市综合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2021126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市综合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二:安徽大学省内排名一览表(2025)

安徽省内高校排名中,安徽大学排在安徽师范大学之上,仅次于合肥工业大学,排第3位。

省内排名院校名称类型所在地级别性质
2合肥工业大学理工安徽 合肥市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公办
3安徽大学综合安徽 合肥市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公办
4安徽师范大学师范安徽 芜湖市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公办

三:安徽大学在综合类高校排名一览表(2025)

在综合类高校排行中,安徽大学仅次于燕山大学,排名第46位,排在广州大学之上。

综合类排名院校名称所在地级别性质
45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市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公办
46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市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公办
47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市省属,保研,省重点,研究生院公办

四:安徽大学简介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世界“双一流”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学。

1928年,安徽大学肇基于时为省会的安庆市,开启安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赓续襟江带淮崇教文化之菁华。几经易址,于1956年迁建合肥;数度更名,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安徽大学”校名,这一天被定为校庆日。作为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安徽大学办学近百年来,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执着“文化丕成、民族是昌”的办学理想,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校训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累计培养了3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是安徽省内毕业生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高校,被誉为省属高校的“排头兵、领头雁”。

学校坚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与安徽省16个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合作协议,与合肥市共建绿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三创学院,与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1000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学智库指数排名进入前50名,已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主要基地之一;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入选“高校智库百强”,连续10年编撰《安徽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产品;围绕三农问题、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人肯定性批示100余次(国家领导人批示19次);学校深化科教、产教、校地、军民“四个融合”,广汇人才培养资源,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学术共同体”,合作开设“物质科学”等5个英才班;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长鑫存储、科大讯飞、江淮汽车等共建校企互嵌式创新平台、研发机构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新工科”改革发展,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建互联网学院;与兵器工业集团214所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